两千余年前西周周幽王时,伯阳甫就曾指出:“昔伊(水)、洛(水)竭而夏亡,(黄)河竭而商亡”。
这可以说是有关气候异常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影响的最早记录。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不知荔枝来。”
很长时间里,我们认为杨贵妃的荔枝来自于岭南。殊不知,唐朝时气候要比现在高,四川等地气候适合荔枝生产。所以,杨贵妃的荔枝来自四川,而不是广东。
所以,气候之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前途命运都会发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冷农业减产根据我国著名科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中国殷末周处、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国、明末清初四个大动荡时期,恰逢气候变冷时期,也不能全怪吏治!
原因其实很简单,气候变冷导致农业歉收,粮食大量减产,人们吃不饱饭就会造反,动乱自然而来。
气候变冷变干,会使得一些地区变得不适宜原有的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不能农耕。
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我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如果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位置,那么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地方,明长城比秦长城向南退缩了—公里。
农业区域的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我国华北地区最为明显。这个地区从地理上来说,处于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北纬35—40度之间,生态基础又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特别强烈。
因此一旦气候变冷变干,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不仅会导致原有耕地减产,而且会使得大量耕地被放弃或弃农就牧,从而不能养活原有的人口。
此外,还会导致水、旱、蝗灾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受灾范围的扩大。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衰落。
在我国历史上,华北一向是人口“大起大落”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特点是分不开的。
“小冰河时期”如果用气象术语来说,此处的气候变冷就是“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还是要暖和。
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具体来说,在过去两千年中,中国气候经历了10次较大的变化。
大体而言,秦和西汉是气候温暖时期,气温较今日高,因此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今日朝北许多。
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
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
到了7世纪中叶,气候已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高于今日。
然而从10世纪开始,气候又趋于变冷,并在12世纪达到顶峰。
13世纪初期和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时期,但好景不长,因此14世纪的气温不仅低于今日,而且也低于13世纪。
15世纪初以后,出现过两个温暖时期(—年和—年)和3个寒冷时期(—年,—年和—年)。
大体而言,16世纪和18世纪可算温暖时期,而17和19世纪则为寒冷时期(其中又以17世纪为最冷,冬季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2摄氏度)。
这个变化大势,与北半球其他许多地方的记录也是相一致的。从降雨量来看,郑斯中等人对地方志中关于近二千年来次旱涝记载的分析表明:我国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而旱灾则相对增加。
在1—10世纪,干旱期和湿润期分别为年和年;而在11—20世纪,则分别为年和年。
而且还要注意,这种状况在经纬35—40度的黄河流载表现最为明显。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人口大规模减少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
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
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
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
然而,不是所有的气候降温期的社会动荡都会引发改朝换代,气候降温期也曾有东汉初期、光武中兴等社会繁荣和稳定。
气候持续增温期也不总对应社会繁荣和稳定,如清朝后期和混乱的民国时期等。
因此,气候变化不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唯一因子。
汇聚
新知、新技、新思、新法……
启迪心灵、丰富大脑
收获快乐、幸福生活
相约智慧女神
相聚神州日知
隆重推荐
日知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