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先有村后有县刘勇书记带您挖掘竹村深厚的
TUhjnbcbe - 2020/11/25 8:52:00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www.mxxshi.com/

信丰提示:点击上方"信丰之窗"↑免费订阅本刊

竹村印记

刘勇

竹村,地处大桥镇西北部,貌似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却引人入胜、非同寻常。竹村立基于隋朝大业末年(年)。据载,因隋末大乱,时任江西南康郡丞的河南汝南袁氏二十八世孙袁明,不得回籍,及至南野(信丰)公田坊、武山之阳,观其山水秀丽,遂立业于此,至今年,故有“先有村,后有县”之说。触摸竹村的历史年轮,深入探究其古祠、古谱、古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印痕清晰可见,而宗祠是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俗称家庙、祠堂,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按礼记规定,宗庙为帝王专有,继之诸侯、大夫才能设宗庙祭祖。直到明代,朝廷才允许民间百姓建家庙。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分派专门兴建本派宗祠或支祠。竹村现有袁姓村民多人,分布在11个村民小组。大屋片7个小组最为集中,有多人,袁氏祠堂3座,其中最重要的祠堂是袁氏宗祠汝南堂,这是一座竹村袁氏始祖袁明后裔共有的总祠。据族谱载,宗祠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年,祠堂拆毁,古砖古梁被运去建大桥水泥厂。当时,古陂圩的瓦桥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宗祠被拆,却拆不散袁氏子孙的心;梁栋被搬,却撼不动袁氏子孙的根。年,族人在宗祠界边立下1米多高的红石石碑,上刻“袁氏宗祠基地,谁人不得占用”两排遒劲大字,并详记地基长、宽及界线。一种捍卫祖宗根基,保全袁氏根脉的气概赫然其间。30多年来子孙眷念祖恩无追思之堂,重建宗祠成为袁氏子孙的共同心声。在年的新春团拜会上,众乡贤作出了重建袁氏宗祠的决定。当年4月,宗祠开工重建,并于年1月竣工。村支书袁长泉介绍,宗祠于旧址按旧貌原座向重建,占地面积平方米。走近宗祠,巍峨门楼呈现眼前,大门上方正中,镶嵌着“袁氏宗祠”正楷烫金大字,熠熠生辉。门口一对大石兽,无声而威。黛瓦和灰浆砌筑起的墙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如龙鳞状排列,从门楼两旁开张蜿蜒伸展,犹如两条灰色巨龙飞翔而去。拾阶入内,是一个长方形的园林,左侧一座六角亭,朱栏黛顶,雅致大方,正是休憩纳凉的好所在。亭前一丛竹带,修竹浓郁葱翠,寓竹村竹林堂之意。地面青砖砌成,一条1米见宽的鹅卵石道呈S形延伸至祠堂门前。庭院栽有万年青、桂花等,青翠欲滴。两旁是回廊,墙上有巨幅碑刻,一旁是渊源碑,镌刻着袁氏宗族的绵长传承及辉煌的人文历史,一旁为功德碑,记载着重建宗祠记和善款名录。正面眺望宗祠,朱门黛瓦,屋脊雕刻着凤凰、孔雀等瑞兽祥鸟图案,两端翘成牛角形状;前楼龙云吻兽,中楼拱木栅栏,屋面人字形舒展,天井排水,寓意“财不外流”,如府第、宫殿般壮观,有吞吐山川之雄,横空出世之概,秀丽雅淡,威严庄重,一派江南建筑风格。堂内廊柱八根,三厅双井,柱上写有对联:“源溯隋唐昌承百世心系中土恢先绪,德弘章贡宗继千秋名贯五岭起宏图”,左右墙上方分别立有一对牌匾,左边为“万载兴隆”“传汝南风范,添竹村神采”,右边为“袁远流长”“耕读传家,厚德育人”。字体各不相同,但皆可称得上书法精品。上厅比中厅高出七个台阶,神龛设在最里面正中,摆放祖宗牌位,神龛前摆着神台,用于摆放祭品。上厅还有戏台的功能,不仅用于祭祀,也用于演戏。祠堂外墙上还撰有袁氏家规,敦孝悌、睦宗族、勤祭扫、端品行、务职业、戒奢靡、正嫁娶、禁嫖*、息争讼、珍宗谱的伦理规范,是袁氏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间,也成了族群内道德约束的天然资源。宗祠的修建不仅尊重历史,又注重与时俱进。修建时增加了现代元素,不仅规划建设了园林,还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中心设在宗祠的一座三层旁屋,占地80平米,存有图书多册。每天12点至下午2点开放,吸引村民们来这里阅读,获取精神食粮。仿佛,古老“鉴书楼”的场景又在此刻再现。屋内还存放大堂花鼓、马仔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道具,每逢重大节日,祠堂大厅上演文化大餐,这些“餐具”就要排上用场。这些,赋予了宗祠时代新气息和新的文化内涵。在袁氏宗祠后不远处,有一座建于明代、年重修的支祠沙湖祖厅。祠堂的右前方10米处耸立着门楼,高约4米,由青砖砌成,门框由红石条建成,高约2米,宽1米,门楣上镌刻着精致的图案,有蝙蝠、蒲扇、花团、寿桃、彩带等组成,代表福禄寿喜,这不仅是竹村袁氏的生活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门楼虽然建造精致,历数百年的风雨,显得斑驳,那沧桑的形态和容颜,似乎珍藏着许多久远的秘密。沙湖祖厅的主体由上厅和下厅组成,上厅摆着神龛,供奉着袁氏先祖牌位,也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墙上留有红军标语。新田百石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军第一道封锁线的地方,竹村与百石仅一山之隔,战后,红军后续部队在竹村进行了数天休整。在大屋后山脚下,有另一座支祠“久大堂”,建于晚明。祠堂分上中下厅,青砖黛瓦,廊柱矗立,檐牙高啄。虽显陈旧,但客家建筑的风格十分明显,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竹村的宗祠,集建筑、思想、文化、艺术为一身,不仅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承载了一个村庄的历史,打上了深深的客家文化烙印,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走进竹村的每座祠堂,浓郁的香火味让人体味到袁氏子弟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精神境界,感觉到一种传承,一种情怀,一种希望。而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仿佛袁氏先人在默默地注视,给人一种宁静和归宿之感。和竹村古祠血脉相融、精气相通的是古谱。“凡国必有史,家必有谱”。木有本,水有源,中国族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又称“家谱”“宗谱”“家乘”,详尽记载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总汇和档案。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优良传统的竹村人十分重视辑修族谱,将“敬宗收族”视为崇高的伟业,在家规中就有“珍宗谱”一则,强调“谱在此,祖宗即在此也。谱存,而支分派别百世堪稽,即岁易时移而万年如故。”告诫“既已各照字号编定,自宜珍重贮藏。必须老成谨慎,勿以笔墨更改,轻与外人观看,致令毁坏卷牒,有亵祖宗,慎之慎之。”自始祖袁明定居竹村,共14次编修族谱。第一次编修族谱为唐咸通二年(公元年),由袁少翌、袁少羿两兄弟编修,领先时代潮流一二百年。这种“唐谱”,不但在信丰,乃至在赣南也属鲜见。谱成,兄弟俩请京城的三品官、金紫光禄大夫李迈迪写了序文,详细陈列了竹村袁氏先祖的根脉源流、世系传承和光荣业绩。竹村袁氏族谱目前保存有三个年代的版本,包括年版一本、年的残本和年版一套共8本。这些被竹村袁氏视为生命的“珍宝”,文革期间差点灰飞烟灭,当时村里的造反派头头良知未泯,头天晚上将古陂红卫兵要来“破四旧”的消息透露给叔叔袁九生,袁九生偷藏了一套在家中,直到重修宗祠时才公之于众。翻开袁氏族谱,注视泛黄的扉页,给人一种厚重精深之感,仿佛看到了竹村袁氏的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那古朴的字体,凝聚着袁氏子弟潜心诗书儒学、登科入仕的追求和“世有闻人入国朝”的梦想。族谱中,再现了鉴书楼的风采。鉴书楼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由袁少翌、袁少羿两兄弟出资兴建。“楼以鉴书名,示昭明也。人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无楼何以藏书,楼无书何以教子,楼不以书为鉴,何以照见乎古今?”袁诵之撰写的《鉴书楼记》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清代袁方诗:“雪案萤窗幕昔贤,牙签玉轴锦云编。鉴书盛迹今犹在,蔚起人文玉种田”,再现了鉴书楼袁氏子弟勤学苦读、追逐梦想的盛景。鉴书楼是赣南最早的藏书楼,也是信丰最早的学校。后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鉴书楼圮毁,明嘉靖年间,袁氏61世孙袁克润(字东山)捐己重建,名为东山书院,延师教子,俾远近善。后又被毁,到清乾隆十八年,族人捐款,在原址兴建私塾,现留有“守谦祖碑”为证。当年的竹村小学就建在鉴书楼旧址旁,延续鉴书楼文脉,也延续了竹村重视教育的千年古风。族谱中,记载了竹村袁氏诗书儒业科第相望,人文蔚起。那众多的官宦文人让人仰望,大理寺卿袁诵之是竹村的荣耀,四川邻水县知县袁钟秀的事迹是竹村的骄傲,清初名相陈廷敬撰《袁广文仲圭公传》成袁氏家族的光彩,抗清名将袁崇焕祖籍与竹村的渊源令人自豪。族谱中,屏山春色、武岳秋容、湖塘夜月、水口宝塔、花园瑞草、小溪烟柳、锦川绣石、竹山奇峰的竹村八景,展现了竹村风光无限、美丽妖娆、世外桃源的景象。尤为重要的是,族谱记载了竹村袁氏的迁播轨迹。袁氏子孙无论播迁到会昌、南康、兴国,还是广东、四川,无论多远多久,在谱中都能找到他们的根。袁氏族谱,清晰记载了竹村的基因,经历历史长河,从源头流到现在,未曾间断。要说竹村的另一古迹就是古墓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竹村人以对先人的敬畏以及他们血液中流淌的孝悌,不遗余力保护宗族古墓,才使大量的古墓保存至今,明清两代的古墓就有20多座。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墓要数修建于年的袁克敬墓,至今年,仍完好无损。清明时节,袁氏后人争相祭扫,焚香烧纸,追思先人。古墓位于竹村凤型辛山半山腰,墓门由砖块砌成,高约1.5米,两侧砌有1米见方的耳墙,墓堂为椭圆形。青石墓碑镶嵌其中,正中刻着“明袁君爱竹先生之墓”九个大字,字体为正楷,苍劲有力,美观大方。左边刻着“丙申正月谷旦孤子述善述古述哲孙六人”等一列小字,右边刻有信丰县儒学训导陈天泽得题款。站在古墓前,面对泛红的墓砖,仿佛看到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中朝代的兴衰更迭;仿佛看到一批批迁徙者的匆匆脚步和如泣如诉的告别;仿佛看到远行游子归来后“你在里头,我在外头”的伤感;仿佛看到那一缕缕情丝、一根根血脉在时空中延伸,牵连着繁茂的袁氏后裔。袁氏开基祖袁明墓位于大桥村的百子山,据说那是块风水宝地,可保子孙繁茂,兴旺发达,之所以远离竹村,不仅是风水的原因,而是袁氏先祖视野开阔,目光长远,为后人开疆拓土。其墓因年代久远,几度被毁,几度重修,最近一次重修于年,可谓古墓重光,彰显了后人对先人千年不变的眷念。另一座要说的墓是袁克润墓。袁克润,生于明成化十四年,字东山,竹村袁氏六十一世孙,自幼聪慧,熟读经史,“赋性忠厚,乐施不倦,周恤贫乏,广济桥梁”,为嘉定桥重建捐资二十金。另捐二十金,用于购田二十余亩,以田租维护船只,防水患以备不时之需,“利涉邑人”。袁克润殁*靖三十年十二月,原葬赤岸,至清乾隆二十六年()复葬公田坊下社岭虎形,制有《袁寿相东山翁墓志铭》,原墓规模宏伟,可惜于年兴修水利时被毁。年5月,袁氏后裔重修墓地,并清整出墓碑、青花瓷等物品若干件。新修墓气势恢宏,墓碑中间刻着“故祖袁公东山老大人墓”,墓门两边刻着一幅对联。上联为“坤山福地房房兴”,下联为“艮向宝峰代代旺”,横批:功德永存。期间,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有的古墓被毁,墓穴被挖,但事态平息后,至诚的后人们或重建墓地,或清理墓碑、墓志铭,视为圣物,存放祖祠。穿行在竹村大屋,可感觉到信丰客家先民生命的气息就在村落的大地上徘徊、在上空飘浮盘旋。作为千年古村的竹村,古的东西原本不少。比如古桥,名为元吉桥,是一座元代的瓦桥,据说大桥镇因此桥得名。比如古道,由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天然石块砌成,排列有序、紧致,散落在村头角落。还有古宅的残墙断壁,掩隐于现代楼房间。随着岁月的更替,风雨的侵蚀,这些颇具时代沧桑的“古物”或消失殆尽,或仅存遗迹,淹没在了前行的历史洪流中。唯有古祠、古谱、古墓,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仍然得于存世,因为它们珍藏着竹村人的心灵密码和精神家园,见证着客家人的兴衰荣辱,传承着久远的华夏文明。

(作者系中共信丰县委书记)

大家都在看:

70年前的今天,信丰城解放!

年,信丰各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已确定,公示中...

定了!赣州市第五届运动会主题口号、会徽、吉祥物、宣传标语亮相!

当端午遇上高考,这个节日我们这样过!一起转发刷屏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有村后有县刘勇书记带您挖掘竹村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