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给女儿预习音乐之声,我翻出了它的原型
TUhjnbcbe - 2020/11/23 4:36:00

带元元去看中文版《音乐之声》前,我特地和她预习了一下剧情和歌曲。

听歌比较容易解决。但在网上搜索《音乐之声》的视频时,我发现除了最出名的年美国电影版,还有其他好几个版本,这让我颇为困惑:它们的故事情节都是一样的吗?

最后,我选择了一个日本动画片版和元元一起看。一来,对于三岁孩子来说,《音乐之声》的故事比较长而复杂,借助动画片的形式可能相对容易接受;二来这个版本剧长一个半小时,我们每天看二十分钟左右,分四五天可以看完。

▲《音乐之声》的动画片版,年

奇怪的是,这个日本动画片版《音乐之声》里既无出现《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还出现了一些我闻所未闻的情节,比如,男主角特拉普上校和女主角玛丽亚结合后不久遭遇银行破产,一家人陷入经济危机;指导孩子们唱歌的也并非玛丽亚,而是一位叫做瓦斯纳的神父……

一出经典剧目有多个版本并不奇怪。但日本动画片版的这些情节,勾起了我对《音乐之声》的原型——冯.特拉普一家的真实故事的好奇心。

我很快找到了英国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攀越群山——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还有许多公开发表的资料。透过其中的介绍,我得以窥见艺术加工与真人真事之间的微妙差距。

▲BBC纪录片《攀越群山——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

诚如乔治·冯·特拉普海军上校与玛利亚最小的儿子约翰内斯·冯·特拉普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个人都认为《音乐之声》很写实,其实不然。我母亲写的书被拍成了德语版的电影,随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最后又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这就像一个猜谜游戏,你对旁边的人悄悄说句话,然后他转述另一个人,这个人把听到的说给下一个人听,这句悄悄话挨个传下去,到最后已变得面目全非。

特拉普一家之所以扬名于世,不能不归功于约翰内斯·冯·特拉普提到的“我母亲写的书”——玛利亚·冯·特拉普年出版的自传《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故事》(TheStoryofTrappFamilySingers)。而从个人记忆到舞台、银幕经典,《音乐之声》得以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也不能不仰仗精心的艺术加工。

年,好莱坞电影版《音乐之声》问世时,美国正在经历着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双重考验,男女老少涌入影院,从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中寻找慰藉。它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10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

▲年,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电影演员朱莉.安德鲁扮演的叛逆修女玛丽亚,以音乐治愈了一个破碎的家庭,她的温柔亲切让她赢得了上校家孩子们的喜欢,也最终收获了上校的心。而真实的玛丽亚也是这样的“完美”吗?

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的儿女们说起自己的母亲时,都表现出十分矛盾和复杂的心情。她的儿子形容她是一个天生的娱乐家、像“*客”;热爱社交,在公众演讲中得到快乐,也热衷于传教,但是对待自己的子女,却独断专行。她的女儿说,自己的母亲对外人和蔼可亲,对家人却经常乱发脾气。

关于剧中人与真人的差距,玛利亚本人并不否认。她生前曾说过,朱莉·安德鲁斯把她演得“太温柔了”。“我漫长的痛苦是,我不能让这些不同版本中、不同类型的玛利亚,像我那个年纪一样野性不驯,她们都非常淑女,但事实上我并不是这样。”

▲现实中的晚年玛丽亚.冯.特拉普

影片中关于特拉普上校的人物塑造,也让他的孩子们有些难以接受。约翰内斯这样回忆父亲:他非常有魅力,为人慷慨,思想开明,并不像电影和音乐剧里那样严厉和不可接近。母亲也试图改变电影里对父母的描述,但没有成功。

众所周知的《音乐之声》故事结尾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家乡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表演后出逃,一家人成功躲避了德国纳粹的追杀,步行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奔向了新生活。

但事实上,奥地利和瑞士的边界是无法翻山跨越的。年,特拉普一家是坐着火车逃离欧洲,千辛万苦来到了美国。这一家人在美国难民收容营里用歌声换取留在美国的机会的情节,在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版电影里有所展现。

上世纪30年代,恰逢欧洲民间开始复兴合唱团。在离开萨尔茨堡前,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欧洲各大民谣音乐节都有获奖,演唱事业也很出名。但他们演唱的歌曲可不是DoReMi,而是严肃的圣歌以及阿尔卑斯小曲。

来到美国之后,特拉普一家仍以音乐为生存手段。那时,美国的民谣运动正兴起,各地圣歌、民谣、民族音乐涌现,他们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家庭合唱团。一家人租了一辆巴士,吃住都在巴士里,到美国全国巡演。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喜好,他们穿着奥地利乡间服装,调整了曲目,取消了严肃音乐,演唱起一半宗教、一半民谣的曲目。很快,冯·特拉普一家便在美国获得了极大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女儿预习音乐之声,我翻出了它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