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市政府副秘书长黄俊伟,市发改委副主任廖小中,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市投融资办专职副主任毛系元、袁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欧阳琨做客由宜春市政府网、宜春新闻综合广播、宜春手机台联袂打造的《在线访谈》栏目,围绕“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普及知识政策。现整理编辑回顾如下。
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面面观
主持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扣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总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我们知道,市里已经有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袁州区也有袁州工业园,我想请问一下黄俊伟副秘书长,为什么还要再建设一个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
黄俊伟: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的背景。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湘赣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易炼红省长在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萍乡、宜春、新余建成赣湘开放合作重点区域。并且,目前江西、湖南两省也已正式启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此,我市主动跟进,率先响应省政府推进的赣湘边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在位于赣湘边界地区的袁州区慈化镇启动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
那么,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究竟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呢?主要是从这几个方向来考虑:一是推进跨省域经济合作的探索实践。更有效对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占新一轮省际高水平开放合作战略主导权。二是加快原湘鄂赣苏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的务实举措。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做强经济实力,带动原湘鄂赣苏区相关市县尤其是交通状况、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宜春铜鼓县、万载县、袁州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百姓增收致富、同步小康。三是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春的政治重托、发展重任。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开辟了产业发展和边际贸易的新阵地、新战场,使之与宜春经开区、袁州工业园错位发展、互促互补,形成宜春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第三极。四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将有序退出慈化镇等周边乡镇的煤炭、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平稳接续发展,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今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在慈化镇调研后,称赞我们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产业下乡”。相比于以往鼓励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就业的做法,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有益探索,可以切实增强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五是深化宜春改革开放的现实路径。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不仅是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且也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必将有力提升宜春的对外开放水平,并为革命老区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发展道路。
主持人:
在赣湘边,我市毗邻湖南省有袁州区的慈化镇,万载县的黄茅镇、白水乡、仙源乡以及铜鼓县的排埠镇、高桥镇、棋坪镇。市委、市政府最后选择在慈化镇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是基于哪些考虑呢?能否请黄俊伟副秘书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黄俊伟:选择在慈化镇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是经过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慎重决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慈化的历史文化厚重。慈化镇距今有多年的悠久历史,名人辈出,历史古迹和革命遗址众多。它是宜春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现存新四军通讯处旧址、东门哨所、柯武东烈士墓等革命遗址。境内的慈化寺世称“天下大慈化”,是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天下第一禅林”。慈化人余印肃是禅宗大师,被后人称为普庵祖师,所作《普庵咒》与六祖慧能禅师的《六祖坛经》为佛教每日必诵“一经一咒”经典。
第二,慈化的区位条件优越。慈化镇处在宜春与长沙两个经济板块交汇带,落点于宜春与长沙的连轴线上,是宜春范围内到长沙距离最近的乡镇。在慈化镇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中心城区—万载—慈化三角经济发展圈,对中心城区拉大整体框架,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宜春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慈化的交通路网相对便捷。昌栗高速、万上线、宜慈公路及专项公路形成慈化“两横两纵”的区域路网,1小时车程内有2个民航机场,2个高铁站,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汇集,成为承接长沙与宜春经贸合作的最佳选择。
第四,慈化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慈化镇及周边乡镇总人口近50万人,其中慈化镇超10万人,具备承载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能够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同时,慈化的用工成本不高,工人工资大约在—元左右,比中心城区低元左右,比浏阳市低元左右,比上栗县低元左右,“人口红利”优势明显,对企业落户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第五,慈化的边贸市场一直以来比较繁荣。因地处两省三市四县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集贸之乡”,每年为期半个月的“慈化庙会”吸引游客和人流达到数十万,来自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及周边地区的货源、客源蜂拥而至,各种货摊摆满街头巷尾,在赣湘边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此外,慈化籍在外成功人士众多,故土情结深厚,越来越多慈化人渴望携带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回乡创业。
主持人:
请问市发改委廖主任,市级层面将怎样支持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建设?
廖小中:
一个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个发展过程离不开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的支撑。近期,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19条具体支持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的政策“干货”,比如说: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明确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园企业竞争力、支持申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建立基础设施项目绿色通道、支持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民生配套设施建设;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优先保障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项目争资和人才引进。在提升金融服务方面,支持产业园建设融资、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设立项目配套产业基金;在落实简政放权方面,组建自然资源、财政管理等机构,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职能,下放审批权限和规范土地管理。
同时,我们要求相关县市区及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或实施细则,切实将支持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创新发展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主持人:
刚才廖主任对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的扶持政策作了全面的介绍,其中涉及到不少财政政策,关于钱的问题,大家都是相当关心。我想请问市财政局毛局长,市财政会否出台更细化、更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
毛系元:
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发展的若干财政政策》,从“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强化财政政策扶持”、“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三个方面,制定了13条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园建设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飞地”经济项目利益分享机制;对“三税”增量市级分成10年内%返还给园区;对由市财政办理的省返还相关规费10年内予以让利;对园区符合省级标准厂房建设奖补条件的,市级奖补标准由25元/平方米提高到30元/平方米;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新增用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08元奖励,新增用气量给予每立方米0.18元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可达万元;市、区财政各安排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园区前期工作,各安排万元注资成立产业园投资公司;加大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助贷周转、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等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园金融服务功能;指导和帮助产业园向省里申请发行产业发展专项债券;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和产业促进引导资金给予园区重点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支持,打造省级产业发展平台。
主持人:
建设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需要全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我们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构筑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所以,在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打造飞地经济是必要的发展方式。我想再问下毛局长,市财政在支持打造飞地经济上有什么具体举措?
毛系元:
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建设必须举全市之力共建共享,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飞地经济”财税利益分享办法》。
该《办法》中明确了“飞地经济”项目实现的财税收入地方留成的净额部分,由产业园与“飞出地”按比例分享,第1-5年30%∶70%,第6-10年60%∶40%;第11-15年80%:20%;第15年之后“飞出地”不再分享。
实行“飞地经济”,目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调动县(市、区)的积极性,集合全市之力打造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实现互利共赢。
主持人:
刚才黄俊伟副秘书长提到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是在今年3月28日正式启动的。现在已经有7个月了,我们大家都很关心产业园现在建得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建好?袁州区委常委、政法委欧阳琨书记作为产业园建设执行总指挥,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情况吗?
欧阳琨:
好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产业园建设前期各项工作进展非常迅速,在7月29日隆重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目前正在实施各个工程项目建设,可以说创造了“宜春速度”。
在规划编制方面,产业园研究报告、发展战略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总体规划已通过规委会评审,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出初步成果,国土空间规划、环评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安全生产规划已出初稿。
在征地拆迁方面,一期征地面积多亩已全部征收完成,同时完成迁坟冢、地面清表亩,正在实施1号、3号地块约亩工业用地土方平整。《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实施方案》已经袁州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向群众进行了公示,拟征收房屋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涉及住户户。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期标准厂房及配套工程已上报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0亿元,包含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7公里路网、日供水2.2万吨自来水厂和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安置房小区、标准厂房、安新路、安业路南段、门户公园、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第一批建设项目已经挂网招标。宜春至慈化高速公路、宜慈公路升级改造、万上公路慈化段升级改造等道路工程建设已经上报到省里审批。
在招商引资方面,袁州区出台了《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明确了土地、税收、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各成立了一支招商引资小分队,其中一支脱岗长驻长株潭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计划9月份在长沙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签约项目26个(含赣湘合作项目2个),正在对接项目3个。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要求,产业园建设要“一年拉开框架、两年初具规模、三年明显成效”。我们正在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全力推进产业园建设,争取在明年底将城市框架基本确定下来,在后年底产业经济有一定规模,在大后年底产业园呈现崭新形象。
主持人:
这么说来,产业园的未来还是蛮值得期待的。听说市委、市政府已经批准设立锦源新区,负责产业园这一带的建设。欧阳琨书记能否给我们畅想一下产业园或者说锦源新区的未来?
欧阳琨:
产业园的发展定位是“五区一堡一极”,也就是赣湘经贸合作示范区、原湘鄂赣苏区振兴发展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导区、对接长株潭的“桥头堡”、中心城区发展第三极。下一步,我们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按照“五区一堡一极”的发展定位,扎实推进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建设。具体来讲,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期待。
一是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我们将加快完善产业园内部交通网络建设,主要有:以沪昆高速袁州枢纽和昌栗高速慈化互通为起终点规划新建宜春-慈化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宜慈公路和万上公路慈化段,改造升级昌栗高速慈化出口至集镇路口的5公里挂线二级公路,提升慈化与周边乡镇通连公路运输能力,提高乡镇之间通达效率。届时,中心城区到慈化的时间将缩短到40分钟左右。同时加强对外交通网络建设,争取南昌-长沙城际铁路在慈化设立站点,推进慈化与文家市客运公交化,提高与湖南的交通便捷度,两省群众来往将更加密切。
二是产业经济欣欣向荣。我们将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合作,结合我市产业布局和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服装鞋革、“生态+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慈化镇、水江镇等“散、小、弱”烟花鞭炮企业有序退出,引导和支持烟花鞭炮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烟花鞭炮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兼并重组,进行集团化经营。利用赣湘边界区位特征,推进慈化镇、株潭镇打造为新型城镇商贸中心,大力发展边贸服务业。届时,将有一万多人在产业园获得工作机会,特别是慈化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三是文化旅游蒸蒸日上。我们将依托区域内红色文化、禅宗文化、乡村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禅宗旅游、乡村旅游,推进文化旅游业升级发展。在红色文化方面,规划一条串联文家市镇“秋收起义会师旧址”“胡耀邦故居”,慈化镇“新四军通讯旧址”,水江镇毛泽东旧居、排埠镇毛泽东化险福地、仙源乡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经典景区,打造赣湘边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在禅宗文化方面,以慈化寺为核心,以普庵咒为亮点,建设一条禅文化街区,打造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的特色商业街。到年,文化旅游产值争取达到1亿元。
四是城市建设焕然一新。为了打破产业园经济任务、地域范围的狭隘性,增强产业园的发展动力和管理权限,市委、市政府已经批准在产业园的基础上设立锦源新区,使产业园从“建园”向“创城”转变,一下子就提升了发展格局、拓展了发展空间。我们将在现有慈化集镇的基础上,以城市建设标准改造提升老集镇和规划建设新城区,不仅包括城市道路建设、水电气建设、景观绿化、灯光亮化、老旧房屋拆迁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星级酒店、大型超市、医院、高级中学、高档住宅小区等便民服务设施。届时,慈化集镇的人口规模将迅速增加、街道立面将更加亮丽、城市品位将持续提升。
可以想象,5-10年之后,在赣湘两省边界线上,将崛起一个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新兴城市,这个新兴城市就是锦源新区。它将与袁州区、宜阳新区、经开区、明月山风景区,以及将来的万载区一起,成为建设大宜春的重要支点。
主持人:
刚才廖主任对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的扶持政策作了全面的介绍,其中涉及到不少财政政策,关于钱的问题,大家都是相当关心。我想请问市财政局毛局长,市财政会否出台更细化、更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
欧阳琨:
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发展的若干财政政策》,从“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强化财政政策扶持”、“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三个方面,制定了13条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园建设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飞地”经济项目利益分享机制;对“三税”增量市级分成10年内%返还给园区;对由市财政办理的省返还相关规费10年内予以让利;对园区符合省级标准厂房建设奖补条件的,市级奖补标准由25元/平方米提高到30元/平方米;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新增用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08元奖励,新增用气量给予每立方米0.18元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可达万元;市、区财政各安排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园区前期工作,各安排万元注资成立产业园投资公司;加大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助贷周转、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等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园金融服务功能;指导和帮助产业园向省里申请发行产业发展专项债券;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和产业促进引导资金给予园区重点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支持,打造省级产业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