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王文隆
文化解说
浏阳木活字印刷术
我国的木活字印刷术,已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浏阳市小河乡,有个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是迄今为止我国仅有的几处木活字印刷活态传承作坊之一。它完全沿用了宋元时期的传统工艺,选用当地上等梨木作为字模材料,主要印制族谱,其传承6代,至今已多年,完整保存了自清道光至民国时期历代谱师刻制的8万多枚梨木字模及相关印刷器具。年12月,浏阳木活字印刷术被列为长沙市非遗保护项目。
守望故事
浏阳市小河乡潭湾村,密林深处有一处潘家老屋,翠竹环绕。门框上,一块金字黑底木匾,赫然写着“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
10月13日,记者从长沙驱车3小时来到这座老屋。“益兴堂”木活字印刷术第五代传人潘根业、吴汉涌和第六代传人潘荣富,向记者演示了木活字印刷关键工序。
(10月13日,“益兴堂”木活字印刷术第六代传人潘荣富在拣字。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范远志摄)
反字雕刻真绝活
勤学苦练终不悔
一页书籍,看似普通,但若在过去用木活字印刷,程序就繁琐了。细细数来,分为选料备料、字坯制作、字模雕刻、拣字排版、校对印刷、拆版还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等工序。
潘根业当过木工,做字坯是他的拿手戏。他说,字坯必须用上好的梨木做成,大的一厘米见方,小的只有黄豆粒大小,都要切削得四四方方、平整如一。
接下来的字模雕刻,是最难也是最核心的工序,要将字在字坯上反刻,印出来才是正写的字。在“潘家班”里,潘根业妻弟吴汉涌继承了这项绝活。只见他将字坯在“字床”中栓紧,拿出刻刀,直接下刀,随后迅速将笔划之间部分剔除,凸出字体,刷去木屑,再磨去刀痕,不到十分钟,一个端庄古朴的老宋体“张”字便跃入眼帘。
“反字在心中,不需要在字坯上描。”这是“益兴堂”祖传绝活,吴汉涌说,“反字直刻没有巧,源于勤学苦练,刻多了,不论什么字,都印在头脑里,直接下刀就行。”
负责拣字的是潘根业40岁的大儿子潘荣富。“金木水火土,君王随后走;禾竹芳草茂,力刀方提手……”他小声念着祖宗传下来的排字口诀,按照偏旁部首,不一会就在一长排字盘里找齐了所需字模。
潘根业将儿子拣好的字,按印刷所需格式排在印盘中,卡紧整平,用大墨刷在印盘每个字上均匀刷墨,然后将白纸完整地覆盖在印盘上,用另一把干净刷子在白纸上来回用力刷,揭起来,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便印在雪白的宣纸上了,繁体竖排,字体刚劲,古风扑面。
(10月13日,“益兴堂”木活字印刷术第五代传人吴汉涌在梨木字坯上雕刻汉字。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范远志摄)
攒字8万传6代
谱修百家续亲情
潘根业告诉记者,小河的木活字印刷术,最初的使命是印制家谱。
小河乡地处湘赣边界,与江西万载县接壤。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人先是到了江西,其分支又从江西迁徙过来,小河成为客家人聚集地。离乡背井,客家人素来重视修辑家谱,以便子孙寻根问祖、敬宗收族,当地修谱盛行。
潘家就是客家人。清朝道光年间,潘根业的祖上潘顺烈,在小河潭湾村创立了“益兴堂”,凭着一手木活字印刷术,行走于江西萍乡、宜春与湖南浏阳等地,成为湘赣边界著名的谱师。
家谱记录着家族血脉亲情、家规祖训,是宗族文化与精神道德的载体。
“修家谱是族中盛事,过去谱师备受尊敬。”今年64岁的潘根业,说起祖辈的昔日荣光,充满自豪。每次出去修谱,主家都会前来恭迎,并派人将全套印谱工具、字模扛过去。到了主家,谱师就是上宾,各种礼遇有加。
“印谱必须识字、断文,我们从事的可是有面子的文化活儿!”潘根业说,谱师特别尊重文化传统。每次修谱之前,有隆重的仪式,其中最首要的便是祭拜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制墨术的祖师爷蔡伦、毕昇、韦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修订族谱被视作封建残余,谱师纷纷改行,很多字模及印刷工具都被付之一炬。幸运的是,“益兴堂”的大部分字模及工具,因寄放于湘赣边界万载县偏僻大山里的一户人家而侥幸保存下来,当时修完谱后还没来得及运回。
年后,重修家谱又慢慢兴起,潘根业父亲潘绍初带着儿子及姻侄吴汉涌等一众徒弟重新出山。到年潘绍初过世,“益兴堂”第五代谱师队伍也已经出师了。
“大屋场一个族谱一修就是30本,得排印个版,工程着实浩大。”潘根业说,“修百家族谱,续一脉亲情”,那几年“潘家班”至少修了30个姓氏的家谱。从清朝道光年间算起,几代人至少刻过2万个版,陆续积累下8万多个字模。记者在潘家老屋看到,有的字模因为重复排版,都已经有些磨损了,似乎在诉说着“潘家班”的过往盛景。
活字融合新创意
搭车文旅焕新生
盛世修家谱。按照家谱三四十年一修的周期性,这些年应该又到了新一轮家谱修辑时段了。不过,“潘家班”并没有等来30多年前的应接不暇。
电脑排版与激光印刷抢走了大部分印谱生意,木活字印刷曾经的繁华不再。
对于现代技术对传统手艺的取代,潘根业和吴汉涌能够理解。为了谋生,“潘家班”弟子们种田、养殖,甚至外出务工、收购古玩。吴汉涌一直从事刻碑匾,也学会用电脑雕刻机了,“总算是在坚守文字雕刻手艺吧。”他苦笑着说。
不过,潘根业和吴汉涌,始终不甘心传承百年数代的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这些年,他们将技艺传给了第六代潘荣富、潘荣华。这几年,随着国学的复兴,传统文化不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小河活字印刷焕发了生机。年,“潘家班”共同筹资恢复了“益兴堂印刷坊”,并藉此开展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保护。
“现在外出演示的机会越来越多,媒体